儿童国学汉服穿法

2019-04-16 08:15 | 浙江新闻客户端 | 记者 王旭怡

小学生学习茶艺。

最美人间四月天,采茶品茗山水间。4月14日上午,雁荡镇妇联和雁荡五小联合举办了“清茶飘香润童心 灵韵悠然品雁荡”主题活动。雁荡五小二(2)班的26名学生身着汉服在老师和家长的陪同下,来到雁荡能仁茶社,亲近大自然,感受中国传统茶道,开展游学采茶活动,其间还进行了对弈。

着汉服学传统礼仪

“女生别把裙子拽起来,看看自己穿得多淑女,回想一下老师告诉你的,该怎么迈步走路?”4月14日上午,雁荡镇能仁村的山间出现了一群漂亮的萌娃,似乎从古代“穿越”到了现代,他们统一身着汉服,体验我国的传统礼仪文化。

活动全程老师适时穿插讲解国学、汉服知识以及各种传统礼仪,比如学习行走之礼、见面之礼、入座之礼等,学生们纷纷在现场演练。

活动不仅增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,还让孩子们学到了平时学校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。

登茶山亲近大自然

“快看快看,那朵花好美!”沿着蜿蜒的小路上山,还未抵达茶园,孩子们就被沿途的美景所吸引,不时发出惊叹。路边的野花野草在他们眼里都显得新奇又趣味。

“我们采摘的是从茶树新梢上的顶芽,一至三片叶子就行,不要老叶子。”“不要用指甲掐,要捏着茶叶往上提……”茶叶基地的老师们现场给学生讲解采摘技术。沐浴着阳光,孩子们背着小背篓穿梭于茶林之间,当了一回采茶仙子。

满山碧绿弥漫着清新的气息。没等茶农“传授”完采茶技巧,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体验起来。一摘、一丢,虽然同学们采摘技能有些生疏,时不时有茶叶从手指缝中掉下来,但一个个都摘得很认真。

不一会儿,竹背篓里就装了好些“战利品”。

学茶艺领略茶文化

采茶归来,茶艺培训师、国家一级茶艺师巨华女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茶艺课。

从茶叶的起源开始,一直讲到主客行礼、备茶、温器、投茶、摇香、闻香、温杯、润茶、泡茶、分茶、请茶,品茶等行茶十式。

讲解茶叶冲泡过程时,巨华女还为孩子们提供了泡茶用具,引导孩子自己动手体验最基础的茶艺,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了解中国源远流长、意蕴深厚的传统茶文化。

游学为童年增色

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。为提升中小学生的自理能力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近年来,我市各级学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。

带队老师胡鹤芬说:“此次活动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得到文化熏陶,还可以了解并宣传自己的家乡雁荡山之美。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,既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,又能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知识。这类活动今后我们将不定期举办,比如‘五一’将举办以劳动为主题的活动,秋天将组织秋收活动等。”

学生家长庄丹萍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,她表示,现在的孩子除了学校里学习,就是去培训班,户外活动动非常缺乏,让孩子亲近自然,亲身实地观察、感受和经历自然风景和人文知识,其教育意义远远大于书本上的知识,寓教于乐,其乐无穷。

 

 

 

大家好,国学趣谈栏目又跟大家见面啦!

提起汉服,很多人会马上脑补宽袍大袖,长裙拖地,雍容华贵的样子。这种装束虽然看起来典雅飘逸,也太不日常了吧。

就算是不用干活,行走坐卧都要小心翼翼,给穿着造成了负担。

然而,并不是所有汉服都是这样的,比如说宋代。

由于宋代程朱理学盛行,给很多人造成了刻板印象。如果你觉得宋代人穿着保守,那就大错特错了!宋代人的装束和时尚程度,跟现在人相比,不逞多让。

/女子穿搭

常服穿搭1:抹胸+褙子+宋裤

 

南宋萧照《中兴瑞应图》上的宋廷嫔妃与宫女,都是上身着一件抹胸,外面套一件褙子。

宋朝人自己是这么说的:宣和之季,京师中,“妇人便服不施衿纽,束身短制,谓之‘不制衿’。始自宫掖,未几而通国皆服之” 。

 

褙子:

褙(bèi )子,又名背子、绰子,绣䘿。其样式以直领对襟为主,腋下开胯,腰间用勒帛系束,下长过膝,逐渐成为后世女子的一种常服。

这种褙子有点像我们现在的防晒衫。不但能起到挡风遮阳作用,还能加深着装的层次感,开叉的设计,行动间衣袂飘飘。当然别忘了用勒帛系上,以提高腰线,曲线更动人。

这种穿衣法则可以说是古今通用,长盛不衰了。

 

宋裤:

从古以来,汉服以裙装为主,到了宋代,宋裤流行开来。

宋裤通常有两层,内层有两根裤管,开裆,靠两片交叠的三角形区域围合;外层合裆但两侧开叉。这种宋裤的特点是凉快又透气,走起路来轻便又飘逸。

类似于现在的阔腿裤,可以说是宋代各位小仙女夏季的福音了。

常服穿搭2:半臂衫+裙+披帛

 

沈从文在《中国古代服饰研究》中写到:“半臂又称半袖,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(或翻领)、对襟(或套头)短外衣,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,身长及腰。”

隋唐时期,半臂有对襟、套头、翻领或无领式样,袖长齐肘,身长及腰,以小带子当胸结住,宋代也非常流行。

夏天宋代姑娘们穿衫,冬天穿襦或袄。这三者的区别在于薄厚和长短的不同。襦一般长不过膝,有单层和双层之分,单层近衫,双层近袄。

袄是有衬里的中式上衣。含有一面一里两层的夹袄,里面之间加絮料的棉袄,以鞣制的动物皮制作的皮袄(见裘皮服)。按衣长又可分为大袄和小袄。大袄摆线在膝盖以下;小袄摆线在腰际至臀部之间。

/女子礼服穿搭

宋代的美学,奉行少即是多的原则。在礼服方面体现的尤为明显。

 

贵族女子的发饰也十分讲究,一般在发髻上插用金银、翡翠、珠玉做成的各种头饰,多用鸾凤和花枝图样,精工富丽。

/服装配色

《宋史舆服志》记载的后妃着同式同色大袖衣、长裙,没有大红大绿的明艳色,整体设色非常朴素。

首先从衫裙的颜色来看,主要有红、蓝、浅红、浅紫、淡绿、淡黄和白色等,上衣颜色清淡,裙色稍微鲜艳。

欧阳修《浣溪沙》:“天碧罗衣拂地垂,美人初著更相宜”,还有“翡翠衫儿稳似停”、“春衫白纻(zhù)新裁”描写的都是淡雅的上衣颜色。

 

宋代女子的裙装颜色主要流行红色、郁金色等等。如“越纱裙染郁金香,薄罗依约见明妆”以及蒋捷《小重山》“银红裙褶皱宫纱”。

 

其次,宋代女子的服色搭配上讲究淡雅、和谐的理性之美。例如柳永《少年游》描述“淡黄衫子郁金裙”,秦观《点绛唇》描述“揉蓝衫子杏黄裙”,还有绿色背子配白裙,红色背子配黄裙等等。

 

宋代经典人物画的配色中同样没有浓墨重彩,没有大红大绿这样张扬的对比色搭配,讲究用色自然、清新。

瑶台步月图》中镶淡青色边的淡紫色背子、镶红边的淡青色背子。

《盥手观花图》中淡紫色窄袖长襦配白色长裙加淡黄色帔子,整体视觉非常柔和。

/男子常服

 

宋代的男子常服沿袭了大襟右衽交领和圆领两种传统服饰式样,以黑白两色为主,头戴东坡巾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皂衣并不仅仅是黑衣,而是指黑色混杂了青黑、紫黑、赤黑等颜色。

/男子官服

 

现代官员正式场合需要穿着西装、中山装等。宋代的官员则穿圆领大袖,腰间束以革带,头上戴幞(fú)头,脚上穿革履的鞋子。

 

《云麓漫钞》记载,五代时期的刘知远楚国期间,见楚国的国君马希范的帽子上有两个翅,非常喜欢。但为了不逾越制度,将幞头的两翅由“L”型改成了“—”字型,两边各长1尺多(40厘米)。

这么长的两翅,可以说是非常不便了,一回头就能打到人。不错,直角幞头的设计也有这个用意。

官员们上朝戴这种幞头,不得不保持距离,不方便交头接耳、私下串通。这样一来,宋朝皇帝在龙椅上就安心多了。

 

 

宋代的官府按照品阶的不同,用以不同的颜色。

“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,五品以上官员穿朱色,七品以上穿绿色,九品以上穿青色。”

凡有资格穿紫、绯色公服的高级官员,都必须佩带用金、银装饰为鱼形的“鱼袋”。

 

紫衫原来是给军人配备的,南宋初年战争频繁,士大夫也开始穿上紫衫。

总之,宋代服装承承袭遗风,少了像大红大绿这样对比强烈的撞色,配色含蓄、柔和、内敛。

由唐至宋,汉服完成了自身的审美取向的嬗变,即清新雅致,在精细澄澈中有自有一种雍容脱俗之美。

宋代服装的审美,直到今天也没有过时,可以说是历久弥新了。

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,关注如斯精舍,分享古人智慧,我们下期再见!